在高考“狀元縣”甘肅會寧,數十年“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模式帶來的應試成功,卻難掩高考之路越走越窄的焦慮。人們期盼高考改革在追求質量的同時,考慮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情況,用制度來保障機會的公平。
  “高考已難改變命運,不抓高考更難改變命運”
  43歲的會寧縣元淌村農民賈順忠,飽受頭疼腰痛折磨,卻捨不得到醫院看病。長子就要高考,還有一兒一女讀書,基本生活支出幾乎花光了他每年1萬多元的工錢。妻子王芳咬緊牙關說:“老大是全班前幾名。就是苦死,也要把他供進大學。”
  紅軍長征三大主力會師地會寧縣城有三景:一是高聳的會師紀念塔;二是晨昏時分操場上如蝌蚪般密集的讀書學生;三是規模可觀的“陪讀村”。
  廣大西北農村,像賈順忠夫婦這樣耗盡畢生心血也要托起希望之夢的農民,數不勝數。30多年來,會寧58萬老百姓不惜糶糧舉債,供出了11萬本專科學生、5500多名碩士和1100多名博士。
  但形勢變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含金量”不斷降低。2013年,會寧縣參加高考的1萬多名考生中,有8016人被本專科院校錄取,創下歷史最好成績。而同一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首次達到699萬。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高考已難改變命運。雖然這條路越來越難,越來越窄,但不抓高考更難改變命運。”會寧縣教育局局長張啟業說。
  “改革的列車會不會把我們越拋越遠”
  即將啟動的新一輪高考改革將更加突出素質教育,這讓會寧人充滿焦慮。薄弱的基礎教育環境、貧瘠的素質教育條件,讓人們對改革如何確保教育機會、招考規則的公平性顧慮重重。不少人擔心:“改革的列車會不會把我們越拋越遠?”
  會寧一些中學校長說,西部貧困地區對國家倡導“素質教育、評價多元”的高考改革依然準備不足,與生俱來的短板,僅靠教鞭很難改變。
  有一次,會寧二中副校長張斌借北京出差,走訪一位他引以為豪的學生。這位學生打開話匣傾訴:“我很苦悶。從本科到碩士7年,我是班裡最忠實的‘聽眾’。無論是上課、討論還是聯歡、聚會,我不敢當眾發言,不會唱歌跳舞,只好一言不發。”聽了這番話,張斌心裡翻江倒海。
  這些年,改革帶來的高考“游戲規則”改變,也讓會寧人感到形勢逼人。經過11年的試點探索,自主招生已經成為985、211名校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但高成本、高起點的門檻使農村孩子明顯居於不利地位。據統計,11年來,會寧學子僅有6人通過自主招生圓夢名校。2009年,會寧一中學生小張到蘭州參加自主招生。筆試通過的他,竟然放棄了別人求之不得的面試機會。他告訴班主任:不好意思再向家裡要錢去北京面試了,而且農村孩子見識少,表達能力差,普通話都說不好,就是參加了面試,八成也是失敗。
  以促進機會公平來平衡起點的不公平
  蘭州大學副校長安黎哲等人認為,新一輪高考改革追求的核心價值令人期待,但在追求質量和效率的同時要兼顧公平。應該考慮中西部地區實際情況,通過以下幾項舉措,暢通農村孩子改變命運之路。
  加大高等院校向基礎教育薄弱地區投放招生計劃比例,今年國家提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這些消息又令大家為之一振。”會寧縣教育局紀委書記李永旺說,還希望部屬高校招生計劃管理進一步向廣大中西部貧困地區傾斜。同時督促地方重點高校向基礎教育薄弱地區傾斜招生計劃。
  註意高考改革的力度和節奏,多給西部教育落後地區一定的“緩衝區”。加大幫助基礎教育薄弱地區補齊短板的力度,為改革創造條件。張啟業說,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的基礎教育扶持力度。
  新華社記者 張欽 黃豁 陳鋼
  據新華社蘭州6月6日電
  (原標題:高考改革亟待用制度保障公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08cvlx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